母豬的年產胎數為2.2胎,這是一個比較合理也能達到的數據。但在生產上,能達到這個指標的豬場卻很少,有的豬場卻只能達到可憐的1.8胎,這是什么原因呢?如果深入生產一線,我們也會發現一些優秀母豬,斷奶后一周內發情配種,受胎率也很高;引起母豬平均年產胎數少的真正原因并不是這些優秀母豬,也不是
養豬設備的不好,而是一些占著廁所不拉屎的母豬。
如果一個一千頭母豬的豬場,一頭母豬年產2.2胎,那相當于年產2200胎;而如果是母豬年產1.8胎,年產2200胎需要母豬數為1222頭,也就相當于多養了222頭母豬,按一頭母豬年采食1000公斤飼料計算,一年多用的飼料量為222000公斤,按二元一公斤飼料計算,相當于44萬元。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可以解決的,這就是需要引入數據管理。仍以一千頭母豬為例,一年需要產2200胎,折合每月183胎,每周42胎,每天6胎。如果按配種產仔率75%計算,那就需要每月配種244頭,每周配種56頭,每天配種8頭;只要定期進行產仔窩數和配種頭數的統計分析,就會發現是否有問題。
這里必須強調一個問題,就是配種產仔率的問題,書上進行配種產仔計劃時一般都是以85%做為參照指標,但現在的規模豬場很少達到這個數據,一般的豬場的配種產仔率為75%-80%;如果以85%作參照指標,而實際上只有75%的話,那就相當于一年要少產大約10%的胎數,也就是因為計劃的失誤使年產胎數降低了10%而不會被發現。另外在南方地區還要注意一個配種受胎率低的時段,也就是每年的七八月份,因氣候原因使配種受胎率大大降低;如果這兩個月份的配種產仔率降低20%,也就相當于全年的產仔窩數減少了3.5%左右;所以制定指標是必須考慮到這兩個月的低水平,其它月份都能達到指標,并不能說全年的指標就達到了。
剔除這些無效母豬,可以采用多種辦法。第一個辦法是每周一次母豬性能分析,重點是準備斷奶的母豬和空懷母豬,參考指標主要有返情次數、產仔間隔、胎產仔數等,返情次數在種豬卡上明顯看得出來,而產仔間隔可通時電腦資料進行排序和篩選也很容易發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