鴨大腸桿菌病又稱鴨大腸桿菌敗血癥,可侵害各種日齡的鴨,是鴨的常發病。病理特征是腹腔、胸腔器官以及各氣囊表面有濕性顆粒性或乳樣滲出物。
流行特點:各品種和年齡的鴨都可感染,以2-10周齡發病率最高,發病多見于秋末時節。初生雛鴨的感染常是由于蛋的污染而起。衛生條件差、潮濕、飼養密度過大,通風不良的鴨場是誘發本病。鴨大腸桿菌病的疫場通常發生小鴨傳染性漿膜炎。
癥狀:本病主要癥狀為下痢,糞便稀薄,惡臭、帶白色粘液或混有血絲、血塊和氣泡,一般呈青綠色或灰白色,肛門周圍污穢。病雛精神萎頓、昏睡、食欲減退或廢絕,渴欲增加,呼吸困難,常因敗血癥或衰弱脫水而死亡。
患病母鴨常發生大腸桿菌性輸卵管炎、卵巢炎、腳軟或抽搐,精神高度沉郁,腹部脹大。
剖檢:病理 變化的主要特征是漿膜滲出性炎癥,在心包膜、肝和氣囊表面被覆纖維性滲出物,呈淡黃綠色,凝乳樣或網狀,厚度不一,常與腸壁粘連。肝臟常腫大,呈青銅色或膽汁色,脾臟腫大發黑且呈斑紋狀。剖開腹腔時常有腐敗氣味,可見滲出性腹膜炎和腸炎,腸內混有氣泡和粘液,有時混有血液。在成年鴨或母鴨常見壞死性腸炎、卵巢出血。
診斷:本病缺乏特征性的癥狀和病變,確診要依靠病原菌的分離與鑒定。本病的臨床癥狀和病變,與小鴨傳染性
漿膜炎頗類似,因此在診斷時應予鑒別。
預防與治療:大腸桿菌病是由于鴨受到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,致使抵抗力降低而發生的,因此,預防本病時應著重于消除不良因素。
(1)必須注意飼料質量,避免喂飼腐敗、發霉和發酸的飼料。飼料中要有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。
(2)建立科學的飼養管理制度,不要突然改換飼料,喂料要定時定量。
(3)飲水應保持清潔,可在飲水中加入適量抗生素或百毒殺。
(4)禽舍保持清潔,通風干燥,冬天應注意保暖。孵化場所必須保持清潔干燥,種蛋應進行消毒。
(5)幼鴨避免暴曬或雨淋。
(6)疫苗注射。目前國內已有大腸桿菌滅活苗和與鴨李氏桿菌混合菌苗,可在20日齡和120日齡時各注射1次。
治療可采用如下藥物:
(1)青霉素:每100只幼鴨每天用40萬單位投入飲水(限2小時飲完)或混入飼料中,連喂7天。
(2)金霉素和土霉素:每公斤飼料用3~5克,5-6天為1療程,個別病例則每只每日量為10-15毫克,每天2次。
(3)痢特靈:每只雛鴨每天用2-3毫克,混入干粉料喂給。
(4)慶大霉素:肌肉注射,每公斤體重用1萬單位,每天1次連用3天。
(5)環丙沙星(2.5%):每50公斤飼料混入150-200克,連用4-5天。
(6)硫酸新霉素:飼料中添加20-40ppm,連用3-4天